"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渤海中,去人不远……"
——司马迁《史记·封禅书》
引言司马迁曾在《史记 ·封禅书》中记载了多位君王派遣使者入海求仙的传说,而他笔下所提的“三神山”,便是长岛最初留给世人的浪漫身影。
长岛县是山东省唯一的海岛县,纵贯渤海海峡的一百五十一座岛屿,三千五百多平方千米的宽广海域,天光与水色间,勾画出了只属于长岛的壮阔和旖旎。
从放下农具迈向海洋,到高歌拾锚扬帆起航,脆弱而珍贵的海岛生态曾经是岛民们发展致富的沉重枷锁,如今却成为打造渤海粮仓的富饶宝藏。
这里是长岛,是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海洞天,这里没有虚无缥缈的神仙楼阁,却有海岛人世代守护的生态奇迹。
地名记长岛虽然拥有悠久的历史传承,但直到1956年,才开始建县.
长岛最初的名字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那时的人们对于海洋的认知有限,隔海相望的长岛被幻想为神仙居住之地。
无论是传说中秦皇汉武寻找不死仙药的“海上仙山”,还是民间文学与史料中多次提到的“蓬莱仙境”、“三神山”,长岛县最早的名称总是不沾一丝人间烟火。长岛民宿
宋代大文豪苏轼曾在《北海十二石记》中感叹:……兀然焦枯,其余皆紫翠巉绝,出没涛中,真神仙所宅也!
现当代著名作家杨朔也在散文《海市》中,描写了自己登上长岛的感受:果然不愧是“海上仙山”。这一带岛屿烟笼雾绕,一个衔着一个,简直是条锁链子,横在渤海湾里。
然而,就是这样一处古今文人都赞叹不已的人间仙境,在历史上,却曾是著名的人间炼狱。
在《宋史·刑法志》中有记载:“配隶重者沙门岛寨”,意思是获重刑的囚犯需要流配到沙门岛寨,这里所说的沙门岛,便是今日长岛所辖的庙岛。在宋代,“刺配”是仅次于死刑的重罚,按罪行的轻重,犯人们刺配的距离和地域各不相同,其中最为严重的便是刺配沙门岛。
“沙门岛”的名称缘自于岛上的沙门佛院,后来佛院改为海神娘娘庙,并且名声日盛,于是流放犯人的海岛逐渐变为当地渔民和过往船商的祈福道场,沙门岛也由此更名为庙岛。而“庙岛群岛”这一地理名称,直到今天依然被人们所沿用,成为长岛使用最久、影响最远的名字。
随着时代变迁,群岛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南长山岛逐渐成为行政中心,庙岛群岛也随之演变为长山列岛,简称“长岛”。
地理记在北长山岛西北角的海滨处,延绵有一段四百余米的断崖峭壁。这处崖壁因巍峨险峻而得名“九丈崖”,时至今日,崖壁上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错动、凹陷的痕迹。而这些密布的波纹,正是长岛诞生之初的生命密码。
几亿年前,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相连一体,地壳的剧烈运动导致大陆桥断裂,形成了长山诸岛的雏型。之后的数万年里,连接胶辽两半岛的巨大陆桥多次被淹没,又露出,最终成为今日的长山列岛。
2017年4月,王磊受聘成为长岛北城村升级改造的总设计师。习惯围绕乡镇自身特点寻找灵感的王磊,对一处杂草丛生的“矮土堆”产生了兴趣。原来,王磊脚踏的土堆,竟是西周时期遗存的城墙旧址,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这样的遗迹在长岛比比皆是。
郭馆长:长岛尽管是一组岛屿,但是呢,我们最近这几十年呢,在长岛开展的考古工作来看,长岛的历史呢,跟大陆上是同步的,而且呢,它每一个时期是不间断的,它的延续性非常强。长岛旅游
作为海岛,能够拥有如此繁荣的文化,离不开对外交流和通商,但是在造船术并不发达的古代,前人为何要放弃安全的近岸海域,前往这身陷汪洋的群岛?
长岛县的一百五十一座海岛纵贯南北,几乎占据了渤海海峡的三分之二,最北端距辽东半岛的大连老铁山只有二十二点八海里,而最南端距胶东半岛的蓬莱仅三点五海里,并且相邻岛屿之间最远的距离也不到二十海里,全部都在视野范围内。
郭馆长:我们在北庄,发现了一种典型器物叫水罐,这种水罐是大汶口文化(胶东类型)的典型器物,但与此同时呢,在这些遗址当中还发现大量的筒形罐,这种筒形罐颜色发灰,但是表面是有刻画的,这种特点的文物是辽东地区小珠山文化的典型器物。
胶东类型的水罐和辽东类型的筒型罐,共同证实了长山列岛作为“”海上陆桥的往事,这条海上通道不仅将中原文明传递到了辽东等地还在华夏文明的对外输出中,扮演过极为重要的角色。
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公元八世纪时,唐代有两条主要的海上对外交通线。一条为“广州通海夷道”,也就是众所周知的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另一条为“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登州,即今日的山东蓬莱及周边等地,这一航线沿长岛横渡东海,在当时已可延伸至日本列岛。这条与“广州通海夷道”并重的航线,如今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并被一些学者称为“东方海上丝绸之路”。蓬莱长岛民宿
文物所记载的历史早已沉寂,九丈崖所眺望的海面上,也没有了昔日浩荡的商旅船帆。远离大陆的海岛原本难逃荒芜与凄凉,但长岛却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以陆桥之便,成就他人,也改写了自己的命运。
庙宇记在长岛所辖的庙岛北端,矗立着我国北方的第一座妈祖庙——显应宫。
寿身殿位于显应宫最北端,殿内保存着目前唯一存世的一尊宋代铜身妈祖像,显应宫自诞生起经历了数次朝代更迭与翻新重建,作为我国北方沿海最具影响力的妈祖庙,庙内最多时曾有用于还愿的碑、碣[jié]、匾200余块和历代“愿船”三百余艘,遗憾的是,这些珍贵的遗产和财富都在时代的洪流中被毁坏殆尽,只有这尊铜像依旧坐守宫中,福佑四方。
这是一段拍摄于2002年5月5日的影像资料,记录了长岛中断多年的“妈祖诞辰”庙会。这次盛大的典礼,不仅吸引了众多当地游客,也让湄洲妈祖庙和台湾妈祖庙的受邀嘉宾一睹了山东“礼仪之邦”的风采。而这次庙会的服装、道具,以及全部的仪式流程,都由当地的妈祖文化交流协会设计并主持,冷宁便是其中主要的参与者之一。
冷宁在年幼时受祖父影响,喜欢上了绘画与雕刻。2002年,长岛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成立,成立之初的首要任务便是挖掘并恢复显应宫的文化内涵。作为协会成员,冷宁的一技之长在工作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冷宁:咱显应宫以前的很多老物件都毁坏了,只能听些老人传说有什么有什么庙里,但是2005年以前,庙里几乎是,这些牌匾啊,物件啊,都非常少了,通过2005年之后,咱协会就参与这里面了,就是一直在修复这块……包括妈祖的仪仗、神龛、供桌啊,都是根据当年的一些(记忆),咱们重新又把它整理,重新制作了一下。
妈祖文化与信仰起源于福建湄洲。妈祖原名林默,是一位乐善好施、受人尊敬的渔家女子。宋太宗雍熙四年(公元987年),林默在一次船难抢救中与世长辞,同乡人缅怀其善良与功德,在湄州岛上建庙祭祀,象征着救苦救难的妈祖就此诞生。自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至清朝,历代皇帝先后三十六次给妈祖叠奖褒封,朝廷的累累敕封,最终树立了妈祖至高无上的海神地位。
作为妈祖文化北传的第一站,长岛显应宫与湄洲妈祖庙并称“南北祖庭”,地位极其崇高。而长岛能够成为我国北方的妈祖文化中心,则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关。
长岛由群岛构成,而庙岛则与周围的其它岛屿形成了一个阔大的天然海上塘湾,称为“庙岛塘”。早在宋朝时期,庙岛塘便吸引了南北商船在此汇聚,也因此引来了福建船民在庙岛开设香火院。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前后,随着海运规模日渐浩大,来此进香朝拜的船民不计其数,于是有闽、浙船民于原址重修庙宇,改岛上的佛院为专门祭祀妈祖的道场,俗称“海神娘娘庙”,奠定了庙岛妈祖庙在北方妈祖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到了明朝时期,崇祯皇帝诏立官庙,并御赐匾额“显应宫”,至此,长岛妈祖庙的名声和规模达到鼎盛。
为了迎接一年一度的显应宫祭祀大典,冷宁来到庙里准备相关的修缮事项。
从诞生到今天,长岛显应宫已经走过了将近九百年的春夏秋冬,风雨的洗礼为这一方宁静增添了岁月的沧桑。如今,庙里的木制门窗多已不堪重负,一些十多年前修复的牌匾、楹联也出现了破损,急待整理或重制,但相信有了当地人的保护,显应宫一定能够迎来新的辉煌。
曾经生死未卜时的恐惧,成为今日追求美好的信仰。在风浪中漂浮不定的生活早已远去,但济困向善的美德却成为风尚,融入了长岛人的血脉。
闯海记在长岛县的船模匠人刘延安家中,裱有一张拍摄于清末时期的旧照。照片中,数十艘大风船收帆息橹停泊在港湾之内,平静的影像背后,可以追溯的却是长岛人直面风浪的“闯海时代”。烟台长岛民宿
“闯海”是长岛本地对于远洋捕捞的叫法,随着“闯海时代”的远去,岛上亲历过“闯海”的血性汉子们,都已成为白发苍苍的老者。孙长志年幼时曾跟随村里的老哥哥们一同闯海,作为船上最年轻的一员,如今他也步入了花甲之年。
孙长志:过去那个社会呢,我们的祖辈、父辈都是十三岁、十五岁出海,那么他们,为了生存,为了能带上嘴,那个年龄就得去出海。
长岛陆地面积有限,在旧时艰难的生存环境里,为了寻找出路,岛民们不得不背井离乡,选择涉足远洋。普通的渔船无法应对喜怒无常的大海,长岛大风船便应运而生。由于船体庞大,大风船需要十多人来共同操作,每当出海,全船人的命运便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这是一段拍摄于1987年的影像资料,画面记录了大风船上,一种古老的启程仪式。
整颗的心肉分而食之,整碗的美酒分而饮之,简单直率的形式,表现出的正是长岛人共生共存,同舟共济的质朴心愿。
海洋的危险与动荡锻炼了长岛人,形成了他们崇尚团结,崇尚集体精神的传统,而这种传统被编织为古朴凝重的歌声,成为渔民们在劳作时齐声呐喊的号子。
孙长志:出海的时候呢,干每一项活都离不开号子,要是不喊号子呢,他发力不一致,比如说出海的时候,老大说出海,得拾锚,一拾锚呢,一个人你拔不上来这个锚,整个船上的十个人都在那里一起发力,这个号头一喊,拔这个拾锚号,喂嘿嘿~~~~~
长岛渔号曲目众多,每种号子都具有独特的韵律节奏,表现着不同的生产内容。这些振奋人心的音律,通过渔民们的吆喝与呐喊传达出来,既豪迈,又和谐,与大风船一起,成为长岛在“闯海时代”最鲜明的特色。
为了改变命运,长岛人的先辈们喊起强劲的渔家号子,将他们的意志与力量呈现在波浪起伏的海面上,让这种古老的歌声,在北方浩渺的海洋里久久回荡。
从大风船诞生至今已有三百多年,闯海的时代早已在养殖业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中落下了帷幕。但祖先们的声声呐喊,却从历史深处传承下来。
每当自家的小店宾朋满座,孙长志就会为大伙喊上一段号子。
孙长志:那么我呢,怎么能学会这个摇橹号子呢,就是在海岩滩上坐着听,由远而近,船来了呢,这个大男人,渔民,那个豪放的声音,那个洪亮的声音,很震撼。
对于一位逐渐老去的闯海人而言,纵然惊涛骇浪变为欢乐人潮,齐声呐喊变为独自吆喝,只要大海犹在,属于海岛人的渔号声便不会远去。
养殖记南隍城岛位于长岛北端,岛陆面积 只有一点八三平方千米,却坐拥全国少有的无污染海域,这一片海域为人工养殖业提供了绝佳的环境。今天,岛上一排排整齐、精致的别墅楼,让人很难想象,这处“捞金捞银”的海上牧场,竟然也曾是让渔民们血本无归的“海上墓场”。
肖本环是南隍城岛养殖一场的场长,也是第一批搬入这片渔家别墅的住户,他18岁参加工作,从捕捞到养殖,见证了南隍城岛十几年来艰辛的转型道路。
长岛的人工养殖业从上世纪50年代末兴起,养殖专用的网笼铺满了海滩,渐渐取代了单纯用于捕捞的渔网。养殖业让长岛一跃成为位于全国前列的小康县,在这场高歌猛进的发展背后,南隍城岛是最大的功臣。
海带养殖是南隍城岛养殖业的起点,作为中国最早的海带养殖基地之一,1959年,海带养殖在这里试养成功,之后,用于悬挂养殖物的浮漂便迅速占据了长岛的近岛海域。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海带养殖一直是长岛的支柱产业,也为长岛赢得了“海带之乡”的美誉。但岛民们很快发现,海带养殖并不是最赚钱的路子。
肖本环:(养殖)海带成本高,收入低,还不够人工费,外面引入了虾夷扇贝养殖,应该是八几年开始试养,试养后看收入挺可观,到九几年以后开始大面积推广。
贝类养殖带来的经济效益让岛民们纷纷割去海带,挂起了网笼,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大海无情的愤怒。
1996年开始,长岛全县的二十三平方千米扇贝,连续三年出现大面积死亡。养殖业的覆灭导致全县几乎所有的水产加工企业倒闭,全县的生产总值降低了三成,南隍城岛更成为了重灾区。
那一年肖本环刚刚结婚,为了让家人们过个好年,他只能拖出旧木船,抢在年底前出海打鱼。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岛民们陷入了一筹莫展的境地,这时几位老渔民提出了恢复“贝藻兼养”的模式。
“贝藻兼养”是南隍城岛引入贝类养殖时采取的过渡养殖模式,曾为岛民们带来稳定的经济收入。
海面下的藻类就像陆地上的植物,对于修复生态至关重要,
老人们虽然不懂科学养殖的方式,但他们丰富的经验却帮助岛上的养殖户寻找到可行的出路。
大面积实行贝藻兼养后,海域生态渐渐得到了恢复,与此同时,岛上还引入了海上网箱养鱼设施,实施渔业精品化养殖,并连续多年进行海底投苗,让各类海珍品在原生态的环境中自然生长,实现了上、中、下的新型立体养殖模式。
孙所长:科学的养殖方式,形成了这种大型的食物链条,因为藻类的养殖可以释放氧气,而这种释放的氧气可以被贝类吸收,贝类的粪便,以及藻类的沉积物,可以被海珍品所吸收和利用……南隍城(岛)也就是通过这种科学的养殖方式,现在养殖生产在转型升级当中,应该说也尝到了甜头。
如今,南隍城岛摸索出的立体养殖模式,已在全县一百七十多平方千米的海洋牧场上得到了应用普及,沉默无垠的蓝海之下,北海粮仓的富饶与丰收,是大海对于岛民们的最好赞许。
当代记长岛地处渤海海峡,拥有三千五百多平方千米的广阔海域,是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县,但同时,长岛又是全国陆地面积最小的县,全县一百五十一座海岛的岛陆面积,总和只有五十六平方千米,与西安的秦始皇陵面积相近,而这其中,仅有十座海岛是居民岛,身处汪洋,土地始终是长岛人最为奢侈的财富。
九丈崖、望夫礁、海蚀栈道……稀缺的土地在潮涨潮落的千年时光里,逐渐演变为纷繁复杂的地质遗迹景观,虽然无法用于居住和耕作,却成为当地发展旅游的绝佳资源。可惜由于地理位置的独特性,长岛县的很多旖旎风景只能“养在深闺人未识”。
1984年,月牙湾作为长岛的第一个旅游景点首次对外开放,从那以后,天生丽质的长岛便在旅游发展的道路上势如破竹,不仅先后荣获多个国家级的荣誉称号,2005年,更是凭借众多的海蚀、海积地貌奇观,成为我国唯一的海岛型国家地质公园。
随着游客人数的不断激增,“生态旅游”的战略逐步成为长岛的发展大计,但发展旅游首先要解决游客的吃住问题,而酒店、旅馆、停车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又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这让原本就僧多粥少的长岛陷入了深深的困局。
贾平:所以客源也是在于咱自己经营,在咱自己的价位上,一顿饭多少钱,海参饺子,鲍鱼饺子,价格在这个地方,为什么发散呢,对不对?
贾平是长岛县的拥军模范,在当地被士兵们亲切地称为贾妈妈。年轻时,贾平凭借敏锐的商业头脑白手起家,通过多年的努力让全家人都住进了洋气的二层小楼。随着生意越做越大,商业上的往来也越来越多,可那时的县城只有几家不大的宾馆,而且总是人满为患,于是贾平便招呼来岛的客户和工人在家里吃住。
贾平:他们来拉货的,人比较多了,一来来六七个、七八个,一开始我都铺的地毯,一开始地毯上放着褥子,在地毯上睡,后来觉得这个客人比较多,这是一个生意。
贾平后来将家里的小楼改造,正式转型做起了渔家民宿,与此同时,长岛当地的政府也选取了11户渔家进行改造试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从2000年至今,岛民们自行申请改造的渔家民宿与全村整体改造的风情园在长岛随处可见,以长岛民宿作为起点的生态旅游已经取代原本的观光型旅游,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仅2016年全县接待的游客便达到数百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上亿元。
为了给长岛的旅游事业注入更多的活力,当地政府把“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对城市设计、海域使用、海岛修复等项目也极为重视,从海岸线整治修复,到联岛大桥,再到跨海引水工程,众多的基础工程建设都为长岛向着生态旅游度假岛转型发展打下了牢固基础。
作为海岛县,生态是长岛最核心的竞争力,也是长岛最脆弱的一环,而温暖的渔家同心协力,便打破了土地对于长岛的桎梏,那些忙碌而幸福的身影,成为这片生态“蓝土”上最迷人的风景。
后记风起浪涌,镌刻出属于长岛的冰肌玉骨;
四海同光,承载起属于长岛的赤子之心。
在黄海与渤海的交汇之处,
曾经有一曲渔歌嘹亮,伴长岛风帆于波涛中乘风破浪前行
如今有万亩海田生辉,助长岛民宿在深海处笑迎八方宾客。
因海而生却没有为海所困,瞬息万变的大海,让长岛人收获了更多的灵动与坚毅,无论天高海阔,都能在时代中闯出属于自己的璀璨未来。
点击链接 >>>http://www.yjldp.com/lvyou/ 长岛旅游攻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