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岛,人们根据岛屿的南北分布划分出了“南五岛”和“北五岛”。自砣矶以北的五个岛屿被统称为“北五岛”,作为长岛百年渔俗文化的发源地,砣矶岛悠久的渔俗文化让人神往。
从砣矶小渔村看长岛百年渔俗
“俗气”的船名有个性
砣矶岛西南方向,磨石嘴村,迎来了一批游客,大家在一处公示栏前停了下来。长岛民宿原来,磨石嘴村正在编写村志,为了客观、真实记录村子的历史,需要将编写村志中所涉及到的相关人员名单予以公示。
吸引游客的是公示栏上一个个鲜活的名字。上面有能工巧匠、巧手妇女、船老大和大风船的名字。在一份“大风船船名更改记录表”上,大风船的船名引起了大家的浓厚兴趣。
“大傲兴”“半顿饭”“大鸡够够”“瓜瓢兴”“三大哼”“三酒大”“猪嘴子”……这些大风船的名字听上去并不文雅,却极具个性。游客们都笑言闻所未闻。
从公示材料来看,这有些“俗气”的船名均是解放前的叫法,解放后大风船改了名,变得文雅起来。比如,“大傲兴”改叫“合喜顺”,“半顿饭”改叫“合乐顺”,“大鸡够够”长岛旅游攻略改叫“合福顺”。到了“文革”时期,大风船名字又有变化,多数以“红卫”开头。如今,渔船名字则是“鲁长渔×××号”。
给船起名就像给人起外号
范国章是村志的编写人之一,他生于砣矶岛,如今已退休。
“渔村有一个传统,给孩子起名要挑一些俗气的名字,尽管不雅,但是大家认为这样的名字对孩子成长有利,大风船的起名想必也是出于这方面的目的。”范国章说。
举个例子,有一艘大风船的名字叫“瓜瓢兴”,这个名字有这样一个故事:当时这艘船归村里的两个人所有,一个人送外号“瓜”,另一个人送外号“瓢”,这两人的船名自然就被大家顺理成章地加上了“瓜瓢”。在当时那个年代,将个人外号嫁接到船只上,不但不会引起船主的反感,他们反倒是多了一份坦然。
另一个大风船名字“老婆抓”,也有据可查。据说,岛上有一户人家,妻子在家省吃俭用,攒下了一些钱,遂购买了这艘船,于是船名也就被叫成了“老婆抓”,寓意是靠老婆的“一把手”置办的产业。
范国章还说:“船名‘大鸡够够’,可能是这船看起来像是公鸡一样昂首挺胸吧。给船起名就像给人起外号,大家叫来叫去反倒忘了船的真名是什么。”
范国章说,他生于磨石嘴村,热爱家乡的渔俗文化,他们觉得应该给后辈留下一点什么,于是从2013年10月起开始着手村志编写。
砣矶岛上曾有300多只大风船
吴忠宪也是出生在砣矶岛上的渔家子弟,他对长岛渔俗文化小有研究,如今已经退休多年,他也对大风船的名称给出了自己的理解。
“海岛上的大风船,名字起得越难听就预示着越容易发财,我们是渔家儿女,小时候耳闻目睹海岛的文化特色。大风船是长岛渔俗文化的内涵之一,透露出了海岛风帆时代的特点,那个时代渔家的行为方式都有鲜明印迹,包括祭海、山东长岛旅游起名,在船上吃饭、喝酒,甚至是小便的位置都有讲究。”吴忠宪回忆道,当时渔家子弟的唯一出路就是继承父辈出海打鱼,小时候会被老父亲带着出海历练,那时是夜出朝归,从小就经受风浪,如今的老人都还记得当年大风船鼎盛时的场景。
吴忠宪还介绍,砣矶岛是长岛拥有大风船最多的海岛,大风船可以远洋,渤海湾、黄海、东海都有砣矶岛大风船的身影,因此他们带回来了岛外更为丰富的文化,包括饮食、衣着等等,对海岛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了解,早在清末和民国时期,仅砣矶岛上的大风船就达300多只,是风帆时代的一支海上劲旅。这种以风为动力的大型木帆船,一般为18人左右操作。后期,尤其是日本占据东三省后对渤海实施了封锁,大风船才逐渐减少。
砣矶岛旅游资源
1、山西海蚀画廊
砣矶岛西侧海崖奇石繁多,形态各异,故称山西石林。由于风剥雨蚀,海拍浪噬,一块块石壁被勾勒出多姿多彩的图案,有的似彩云追月,有的似江河奔流,有的似龙飞凤舞,有的似禽兽嬉戏,游人至此赏石,恍如身于天然的艺术画廊之中,叹为观止。
2、“金星雪浪”石
在砣矶西部有一处金星浪岩石,用此岩石雕刻的“金星雪浪砚”砚台是砚中精品,清朝乾隆皇帝使用后,给予极高评价。
3、井口“海会寺”
“海会寺”是一座古老的庙宇,也称“井口天妃庙”,初步考证为唐朝贞观年间始建,座落在砣矶岛井口村南部近海处,属佛、道合一建制。在其后殿北部、前殿院中各有一棵千年银杏古树。“井口天妃庙及套里古港”于2013年10月10日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入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砣矶岛上的石头房
砣矶岛上的磨石嘴村,曾经因盛产磨刀石而闻名。
因此,当地以石头建房子也颇为有名长岛景点,这些石头房古色古香。
吴忠宪介绍,岛上的人们最善于就地取材,所以当时的房子全部都是一块块的石头建成的,至今仍保存完好。
走进磨石嘴村的小巷子,家家户户的石头房成了游客们拍照留念的最好去处,房子虽然经历风雨,但仍然保存完好。石板路和院墙上的石头经历风雨,已经失去了棱角,但仍不失斑驳的色彩。
有的石头房,还是艺术品。外墙的石头显然经过石匠的精心雕刻,呈现出了不同的景致。吴忠宪告诉记者,早年岛上有钱的人家,会请工匠对石头进行雕刻加工,所以如今仍然可以看到匠人的精心雕刻排列。记者看到,有一处石头房,是由一枚枚的“铜钱”组合而成的。
传唱380多年的长岛渔号
“长岛渔号”源于砣矶岛,至今已有380多年历史。在风帆时代“长岛渔号”作为海上生产的一种“渔令”,遍及整个渤海和北黄海沿岸。建国前,岛中常从莱州雇用“鱼眼”(能根据时令、海水潮汐、颜色,观察判断鱼群大小、鱼量多少和走势的人),使渔号之间有了交流,得到丰富发展。“长岛渔号”鼎盛是在民国期间,渔号从渤海叫到黄海,直至朝鲜和日本,现在胶东和辽东沿海地区流传下的部分渔号子仍有“长岛渔号”的内容和韵味。
据《长岛县志》记载,在20世纪30年代,砣矶岛后口村有只“大瓜篓”(船名)在烟台港抛锚,适逢有只天津的北隍岛旅游“大改翘”(船名)正要掌篷出海,时值雨后,篷绠湿涩,船上10多个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把篷掌起来。砣矶岛上有个号头,绰号“小鬼奶奶”,他即刻带4个伙计靠了上去,一阵“掌篷号”,硬是把沉重的篷帆叫了起来,在港的各地渔民无不钦佩,争相学喊,“长岛渔号”自此名声大振。
点击链接 >>>http://www.yjldp.com/lvyou/ 长岛旅游攻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