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科学理念,为中国发展指出一条全新的路径。建设生态文明,根本在于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探索建立有利于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长效机制和政策措施,而“低碳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最有力的突破口。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长岛民宿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相对这一理念,山东长岛根据区位与资源条件,实施“负碳经济”发展模式,每年在将自身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和移除的同时,还能使消耗大气及海洋中的二氧化碳超过前者2倍。这种高于“低碳经济”的前沿性理念与模式,涉及环境、产业、管理及社会等广泛领域,对我国沿海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引领意义。
“低碳经济”不能回避挑战与抉择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我国能源消耗占世界总量四分之一,二氧化碳排放占总量五分之一,这挤占了本土战略产业发展空间。在全球性低碳经济争夺战的压力中,中国面临挑战和抉择。
压力之一:既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又不重蹈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旧辙,是当今必须面对的难题。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使能源需求量快速增长。追求全面小康,致力改善和提高13亿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带来能源消费持续增长。“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一大制约。
压力之二:逐步增长的巨额投入,加大了尚不富裕的发展中中国的负担。中国能源结构是“富煤、少气、缺油”,电力中水电占20%,火电占77%以上,“高碳”占绝对地位。据计,每燃烧1吨煤炭会产生4.12吨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未来20年中国电力投资将达1.8万亿美元,中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年需250亿美元。
压力之三:调整经济结构,提升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是一个重大课题。中国能源消费主要是工业。但整体科技和生产技术落后,技术研发能力低,成为中国经济由“高碳”变“低碳”的最大制约。资料显示,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6%,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约70%,采掘、钢铁、建材、电力等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量占工业能源消费65%以上。
在国际国内“低碳经济”重压之下,长岛也在思虑中寻求持续发展的途径。长岛地处渤海海峡,是山东省和环渤海地区唯一的海岛县,由32个岛屿和8700平方公里海域组成,岛陆面积56平方公里,海岸线146公里,列岛南北长72.2公里,占渤海海峡总长度五分之三,海洋地质、海洋生物、海洋风能等生态资源得天独厚。
长岛遵循经济学中的比较优势原则,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实施现代生态海岛县发展战略,推进“四个百万”生态产业工程,营造100万亩“海底森林”、发展100万亩生态养殖基地、开发100万kw海上风场、年引进100万进岛高端游客,建设国家级生态渔业示范区、全国海洋新能源开发基地和中国北方国际生态旅游岛。
长岛创新“负碳经济”思维,选择发展生态渔业、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等这样的高端新产业,体现了清洁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改变了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经济增长方式,既调整了产业结构和区域合理布局,也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推进清洁生产,杜绝工业污染,并实现了能源技术创新和经济形态创新,引发众多海洋专家、经济学家的关注和研究,称长岛为沿海地区生态文明和生态经济探出一条“绿色通道”。
“负碳经济”是持续发展必趋之路
“低碳经济”乃至更高层次的“负碳经济”,其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生物质能经济”、“风能经济”、“阳光经济”等。近年,长岛不断领悟和实践“负碳经济”,以“控制”式手段,不仅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新能源科技创新与应用,而且引导公众进行节能减排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为经济与社会发展储备和释放巨大能量。
转向“负碳经济”的途径之一,是改造高耗能源的传统生产。以打造零污染排放区为目标,拆除诸岛80余家污染高、耗能大、用水多的企业,以及破旧建筑和滥建育保苗场,建立污水处理厂和1.68万米污水管网,对生产和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实行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零排放,保护海洋水质不受破坏,146公里海岸线全面恢复了原始生态风貌,周围海域一直保持国家一类海水标准,各功能海区水质达标率100%,生物资源再生率30%以上。
转向“负碳经济”的途径之二,是发展节能环保的高新产业。发挥海洋风能资源优势,在大黑山岛西部海域建设总投资240亿元10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年发电量28亿kwh,销售收入30亿元,利税13亿元。与同等发电量火电场相比,年节约标煤102万吨、冷却水84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气体和二氧化硫气体273万吨、烟尘灰渣48万吨。并在100万亩海域利用桩基环境,进行海底、海体、海面、空中的立体综合开发,年效益可实现产值80亿元。
转向“负碳经济”长岛旅游攻略的途径之三,是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的效率。利用全年日照时数在2500小时以上、日照百分率在60%以上的太阳能资源,普及太阳能海珍品育保苗技术,避免了全县育保苗场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同时,把雨水收集和利用作为缓解淡水匮乏的重要途径,实施山上环山渠拦水,空中屋檐接水,道路表面集水,家庭节约用水,建筑物屋檐接水设施建设率达90%,雨水涵养利用率达80 %。解决了生产耗水防污减排等问题。
长岛通过这三个途径做活了“控制”文章,既控制COD和SO2零排放,也提升了产业发展层次,形成环保节能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海岛陆海再生资源和利用率增幅30%,在近期被授予“首批中国绿色名县”和“全国首批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
“负碳经济”营造发展“生命线”
环境优则文明兴,环境劣则文明衰,生态文明每一步的发展和演变,都与生态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长岛远离大陆,环境特殊,生产和生活被许多“瓶颈”制约。实施“负碳经济”模式,是为海岛奠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辽宁长海、浙江舟山,及山东威海等地借鉴长岛“负碳经济”模式后,海洋生态渔经济效应明显提升。
海洋经济专家、中国海洋渔业协会副会长姜清春介绍,实施“负碳经济”模式,既要搞好“控制”,更要注重“吸纳”,以海陆“两个大造林”,保护和提升环境生态系统,吸纳各种生产生活废物,充分利用陆上与水下可再生资源,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从而构建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
一方面,陆上进行绿化大造林,全境56平方公里内形成5万亩多林种、多层次、多功能、多色彩生态林地,森林覆盖率达60%,黑松、刺槐等生长期有60年,有的银杏树距今500余年。近年,引进了红卢、红叶杨、金丝柳和香花槐等30多种高档花木,实施“彩带造林”工程。现在,人均占有林地绿地700多平方米,吸引300多种鸟类,小钦岛渔家民宿构成人育林、林涵水、水养人的生态循环圈,缓解了以往年降雨量不足300毫米及海水倒灌的窘境。
另一方面,水中营造“海底森林”,在辖区32个岛屿近海投石、沉船改造海底底质,栽培海带、裙带菜等大型藻类,增殖藻类70亿株,既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氮磷等有机物,净化水质,消除海水富营养化现象,又为海珍品生长提供充足饵料、抵抗风浪、平静水域等良好条件。如今,各岛屿潮间带和潮下带形成20多种海藻的百万亩“海底森林”,水下生物增加10多种,230多种鱼贝类有了“安乐窝”,有600多头海豹在此繁衍栖息。
有专家对长岛“吸纳”的实际效能进行调查统计,全县年煤炭消费5.83万吨,每吨煤燃烧产生2.5吨二氧化碳,总计排放14.575万吨二氧化碳;年消费液化气400吨,每吨液化气产生2.7吨二氧化碳,总计排放1080吨;年消费各种油料1500吨,每吨油燃烧产生3吨二氧化碳,总计排放4500吨;每人每天呼吸产生1.14kg二氧化碳,每年产生414kg二氧化碳,年全县5万人总计排放20700吨。依此推算,全县总排放二氧化碳16.195万吨。
同时,3360公顷的森林年固定二氧化碳3吨,总计转移二氧化碳10080吨。在100万亩“海底森林”和100万亩海珍品生态养殖基地中,每年藻类从海洋中移除的碳量为13万吨,相当于47.7万吨二氧化碳;每年贝类从海洋中移除的碳量为1万吨,相当于3.67万吨二氧化碳。全县生物总移除二氧化碳52.378万吨。
统计结果表明,长岛燃煤、燃油,甚至加上居民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年总排放量为16. 195万吨,而长岛的陆地森林吸收、养殖的藻类、贝类移除的二氧化碳量为52.378万吨,长岛每年能够将自身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和移除,还能够消耗大气及海洋中的二氧化碳36.183万吨。
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李乃胜说:“长岛确立建设现代生态海岛县目标,瞄准可持续发展等重大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以‘负碳经济’发展模式,破解经济与社会亟待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些‘瓶颈’问题,产生了社会、小黑山岛旅游攻略经济、资源、环境诸方面的新型效益,这对沿海地区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和引领性意义,是中国海岛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利用的成功范例,应向沿海地区及16个海岛县市区进行推广,特别是在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中要更好地发挥长岛的特殊价值和领军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