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庄史前遗址博物馆
|
鸟形鬹
|
鬹
|
石斧
|
这是一座被人们遗忘的孤岛,但岁月的阳光在千百年里一直赋予她耀眼的璀璨!
她在沉寂,岛陆的厚土伏埋着记忆的悠远;她在震撼,海岸的狂澜翻卷着历史的扉页。
渤海海峡大黑山岛有个距今6500年的母系原始社会村落遗址,自1976年被发现以来,历经6次大规模探察发掘,已发掘出100余座古房屋基址和60余座墓葬。古村落遗址的发掘,不论是数量还是提供的史实资料,从考古学角度来说,完全可以与西安半坡遗址齐名,被誉为中国的“东半坡”。
从长岛码头乘船,30分钟就到达长岛县大黑山岛的北庄遗址。
这个北依烽台山、东临大海的古人类聚落遗址的发现,曾引起海内外考古界的普遍关注,被称为“东方历史奇观”。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这样予以定位:“长岛文化源远流长,海洋文明由此发祥”。若不是今人的偶然触碰,它或许还要守着深藏了几千年的秘密,悄悄隐没于山海变幻的沧海桑田之中。
◎几块陶片,揭秘6500年前古村落遗址
北庄遗址位于大黑山岛北庄村的东北部,北依海拔113.4米的烽台山,南临一条河溪(当地人称南河),东眺陡崖礁石,距海50米。长岛民宿整个遗址南北宽180米,东西长140米,总面积约22400平方米。
说起北庄遗址的发现,不是人为之作,纯属偶然偏得。对长岛博物馆原馆长宋承钧来说,这是他一生值得炫耀的事。1976年初,宋承钧还在大黑山岛北庄村劳改场,一日傍晚饭后,他在南河溪北坡发现一处泥土呈灰色,便用手下挖,预感之中一阵惊喜,竟抠出十几块古陶片。
“北庄古村落遗址的发现,立即在国内外考古界引起强烈反响。国内考古学者捷足先登,当时烟台文管会李步清研究员与北京大学苏秉琦教授首先上岛考察。随后,北京大学严文明教授带着7名徒弟也专程来北庄探掘,共开7个探方,并在7号探方处挖出古房基址,前后挖出7个古房(编号F1至F7)。”长岛博物馆现任馆长郭贤坤说:“挖掘成果的新闻报道发出后,再次在国内外引起巨大轰动。国家有关部门多次派出工作队,对北庄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正式发掘,从1981年至1987年的5次发掘中,发掘面积近4000平方米,是我市规模最大的一次考古发掘,取得了丰硕成果。共开探方与探沟105个,发现清理出古房基址104座(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墓葬60余座,各种灰坑和窑穴等200余座,出土器物3000余件,各种动植物遗化石2000余件,其他肢离文物数千件,在根本上揭开了古村落遗址神秘的面纱。”
众人皆知的西安半坡遗址,因为聚落遗址的发掘和发现而闻名于世。同半坡遗址相比,北庄遗址是山东沿海发现的最完整的聚落遗址。北京大学的严文明教授认为,长岛北庄古遗址距今已有6500年的历史,相当于古代的半坡氏族时期。因此在考古界有“东半坡”的美誉。
◎史前房址,“东半坡”闻名于世的建筑
考古专家有言,最使北庄遗址闻名的,当属北庄房址。
“北庄遗址经多次发掘出的104座古房基址,多以半地圆角方形地穴式为主,结构可分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相分离、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在一起两种形式。”郭贤坤介绍说,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相结合,是指坑中心的柱子与坑壁四周的柱子,起到承担屋顶重量的作用;坑壁周围的柱子,还支撑起房屋四壁的围墙,起维护作用。而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设置的方式,即房屋的围墙在坑壁四周柱子的外侧单独建立。屋顶的结构,根据柱洞分布的情况看,应为四角攒尖顶。为方便出入,或在房屋的东南角,或在房屋南侧,设有斜坡门道。
“房屋内的地面,用黄土铺设而成,加工坚实平滑,上面还有一层白色的石粉末,既结实又防潮。”郭贤坤说,“6500年前,先人的智慧在房屋的建筑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屋内的灶,一般为‘箕形灶’,出土时填满了草木灰。为防燃火外溢,灶周围还有一圈高数厘米的灶圈。一般小一点的房址,长约4.5米、宽4米,有一个灶。大一点的房址,长6米左右、宽5米左右,有三个灶。”
了解了单体房址的构建,我们开始了解北庄古村落遗址的分布状况。“遗址在分布上大致可分为南北两区,区间穿有南北宽10米、东西长60米的深沟,沟内积有大量红烧土块,沟两侧35米范围内分布着数十座灰坑和窑穴。两区中,房屋布局颇具规律,一般分为若干组,每组中以一座大房子为中心,四周则围居着几个小房子,组与组间被一系列灰坑和窑穴群间隔。这种村落布局反映了当时北庄人的社会组织及其社会生活形态。”郭贤坤认为,两区之间有深沟,说明两个部落之间可能是一种对立的关系。
在北庄遗址的发掘中,还发现了诸多墓葬,其中的“房址葬”、多人集体合葬墓,在胶东地区极为罕见。郭贤坤告诉记者:“北庄遗址出土的合葬墓,从墓内头骨及肢骨的数量来看,系多个个体。墓中大部分头骨堆放在一起,大量的肢骨整齐地排列,都错开了骨骼原位,显然是经过二次移动的。男女老少或一次或二次葬于同一墓坑内,说明以血缘关系维系的母系氏族组织在当时具有较强的凝聚力。”
◎西方陶面,神秘史前物件引发猜想
在北庄遗址出土的文物里,有一样东西引起了考古界的高度关注,它是一副人面陶塑。“北庄遗址出土的人面泥塑样子很古怪,是一位老人的形象,鼻骨高耸,双眼深陷,两鬓还有几缕卷发,在场的考古队员非常震惊:这是一个典型的西方人面具。”郭贤坤回忆说。
经检测,这个西方人面具跟北庄遗址一样,存在时间已经超过了6500年,古人只有见过这种形象,才有可能创造出来。可在洪荒年代,长岛不过是大海中的孤岛,几乎与世隔绝,怎么会有西方白种人出现呢?
一万年前,小麦只是遍布中东大地的一种野草。由于偶然因素,这种野草与两种不同的牧草杂交,形成今天的小麦。然而,小麦只有依靠人的播种,才能繁衍。它的扩散,实际上就是掌握和种植它的人群的扩散。国际上公认,中国新疆曾存在过一批雅利安人,他们是在5000年至7000年前从中亚迁移而来的,他们掌握着小麦的种植技术。
“史料记载,山东地区小麦的出现要早于中原地区。很可能是一支擅长种植小麦的白人部落,把小麦带到了山东。”郭贤坤分析说,胶东半岛上的莱国,中心在即墨和黄县(龙口)一带,国名“莱”,意思就是小麦。在古代汉语里,“莱”和“麦”是通假字。古书中记载,莱国人是中国最早种植小麦的部族。或许在他们万里东迁的过程中,小麦这种稳定的作物曾经多次在关键时刻挽救他们整个部落的命运。
郭贤坤说,在北庄遗址里,还有一批鸟形容器陆续被发掘出来。这种容器把长岛北庄古部落,直接指向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少数民族——东夷。考古学家证实:在山东境内,存在过一支崇拜鸟的部落长岛旅游攻略——东夷。而历史上的莱国,正是由东夷部落建立起来的。专家对山东古代一些东夷人做过的DNA检测表明,他们的骨骼里含有白种人的基因。也就是说在山东境内的确可能有一群白种人居住过。
“其实在洪荒年代,长岛就是沟通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的一条大陆桥,而渤海则只被围成了一个内陆湖。如果长岛上确实生活过欧罗巴人群,他们既不需要漂洋过海,也不需要借助独木舟,完全可以从胶东半岛步行走过来,途中只有少数地方需要趟过很浅的水。”郭贤坤如是说。
无论结果如何,有一点可以断定:中华民族的形成是艰难而曲折的。那个西方人面具本身不再重要,如果他们真的曾经来过,也早已被同化进入了当地原住民的血液之中,最终成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普通一员。
◎多彩文物,先人与外埠的地域情缘
在长岛博物馆,最显眼的陈列便是北庄遗址出土的文物。它们安静地在橱窗里,仿佛在讲述着数千前的人类文明。
“北庄遗址出土的遗物甚丰,陶器为主。陶器多为日常生活器皿,有鼎、鬲、鬶、罐、盆、盘、碗、壶、杯等。北隍岛旅游攻略可以说,我们现在用的各种器皿,古人差不多都能生产和使用。”郭贤坤介绍,除了陶器,还有大量骨器和石器。骨器有镖、箭头、锥、针、鱼叉等;石器有斧、锛、刀、磨棒、纺轮等。另外,贝壳、束发器等装饰品也很常见。石镰、石网坠、石纺轮等说明在母系氏族社会,种植、捕鱼、纺线等技术已相当进步。鹿角镐、骨耜则是挖土或种田的工具,可以断言,当时人们的种植业亦有相当规模。
胶东半岛西接山东古陆,北望辽东半岛,在保持文化面貌上相对独立性的同时,又与周边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与辽东半岛的海上交流,在6000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北庄遗址出土的众多陶器就有充分体现。”郭贤坤说,如筒形罐是辽东半岛以北史前文化陶器群中的典型器物,北庄遗址中便有类似的发现,北庄遗址的筒形罐无论是器形还是纹饰,都与辽东半岛的筒形罐基本一样,成为反映胶东半岛古代文化与其他地区古代文化交流的代表性器物。
北庄遗址发掘的多彩文物,进一步印证了胶、辽自古就有较频繁的文化交流,而庙岛群岛便是这种交流的中继站和海上路桥。
北庄遗址作为胶东地区最典型的史前聚落遗址,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原址上建起了北庄遗址博物馆,成为中外学者进行文化学术交流和游客了解胶东古老文化的重要场所。
北庄古村落遗址和文物的问世向人们宣告:中华民族历史多长,大黑山岛的历史就有多长。漫步诗意般的长岛,听文物专家讲史前故事,思绪从山黛叠嶂的大黑山慢慢游向烟朦缥渺的远方,仿佛看到了祖先手持骨钩骨叉正在海边垂钓猎鱼,又好像听见了海滩篝火边飘来低吟着的悠远古老的渔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