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长岛月牙湾景区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近海养殖因海洋环境污染受到大规模“毁灭”--栉孔扇贝几乎绝产,给我国海水养殖业和渔民增收带来极大冲击。专家指出,海洋环境污染是祸首,主要问题是人们在开发利用海洋的过程中,没有同时顾及或不够注意海洋环境的承受能力,因此使河口、港湾和海岸带区域受到了人为污染物的侵袭,直接危及了海洋生物多样化,破坏了原始生物链,导致海水养殖大面积生态灾难。
长岛是全国最早进行规模化栉孔扇贝养殖的“中国扇贝之乡”,长岛民宿攻略在经历栉孔扇贝“全军覆没”之后,以营造“海底森林”模式优化海洋环境,走出了因海洋环境恶化导致海水养殖业畏缩不前的绝境,水下贝藻鱼类达230多种。专家呼吁,应在渤海及黄海北部沿海地区全面推行长岛经验,以有效手段避免我国渤海环境“一湾死水”。
“死海”淹没最大的栉孔扇贝养殖基地
据国家海洋局预报减灾司林山青司长介绍,上世纪90年代我国海水养殖业迅猛发展,但由于沿海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产生巨大的环境压力,海洋环境保护缺乏宏观规划和法规标准,海洋环境保护资金技术短缺,监管机制不完善,造成陆源排污和海运泻污等严重污染近岸海域,各种海水养殖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引发灾难性问题。
长岛是环渤海地区和山东省唯一的海岛县,从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长岛旅游攻略栉孔扇贝养殖面积迅速扩大,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栉孔扇贝养殖基地,栉孔扇贝产量和出口量曾占全国的70%以上,畅销80多个城市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由于长岛县所辖32个岛屿恰处渤海海峡、渤海出海口,环渤海沿岸及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沿岸的陆源排污严重污染海域,海洋赤潮灾害频发,近岸海洋生态环境脆弱,海水侵蚀灾害严重,造成长岛周围海域呈现富营养化,动植物种群结构变异失衡,海底因藻类大幅减少变得光秃。
从1997年开始,主导产业栉孔扇贝养殖连续多年大面积死亡,众多养殖户绝产绝收,全县每年至少直接损失7亿元以上。1998年栉孔扇贝死亡率在山东省部分海区达到80%以上,损失20亿元。最严重时,长岛渔民从海里捞起的扇贝养殖笼里面全是空壳,养殖区散发着一片贝肉腐烂的臭气,经济多年徘徊不前,烟台长岛也由山东省第一个小康县一度变成山东省的贫困县。
我国资深海洋专家、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专家相建海说,“环渤海及胶、辽半岛地区沿岸城市大量生产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海域,加之海上油田、油运、港口及海岸工程等所造成的污染,大大超过了临海的自净能力,使海洋环境遭到了污染损害,这是长岛扇贝绝产的主要原因之一。”
他介绍,90年代我国水产动物的病害种类达200多个,常年养殖病害发病率达50%以上,损失率在20%左右,每年因海洋环境问题引发水产养殖病害而造成的直接损失达100多亿元,并有上升趋势。特别是渤海湾,如果不能有效遏制海水恶化,将可能变成“一湾死水”。
我国海洋环境与资源面临“三大杀手”
据国家海洋局环境保护司李晓明司长介绍,2008年,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面积约13.7万平方公里,近岸局部海域水质略有好转,但总体污染程度依然较高,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渤海湾、辽东湾、莱州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域。他指出,我国海洋环境与资源仍面临着无度无序开发、捕捞监控不力、污染不断加剧“三大杀手”的严重威胁
一是无序无度的海洋开发使海洋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渔家民宿上世纪60至80年代,因沿海各地的围垦热和海水养殖业的兴起,沿海水域被无序无度开发利用,海湾及海岸带生态系统如红森林、珊瑚礁、海草床、湿地、河口等受到严重破坏,使鱼、虾、贝、藻等海洋生物失去很多繁殖、生长栖息场所,加速了海洋生物退化、濒危和灭绝。
二是海洋捕捞强度控制措施不力造成渔业资源急剧衰退。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渔船猛增,捕捞能力已大大超过了资源的再生能力,出现酷捕滥捕现象,使渔场变迁或缩减,渔获量明显减少,近海资源密度比80年代初下降七、八倍,沿海传统20多大渔汛基本消失,甚至有的品种如金钱鱼、鲸、绿海龟、鲎、鹦鹉螺等到了濒危的地步。
三是各类海洋环境污染恶化不断加剧引起赤潮频繁发生。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和生活污水不断排入江河、湖泊、最后流入海洋,海洋无形成为陆域污水、垃圾“排放场”,沿海、海域纳污自净能力不断下降,导致赤潮频繁出现。据资料反映,我国沿海70年代前发生赤潮3次,70年代9次,80年代29次,90年代后猛增至200多次。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有关专家指出,对于这样严峻的海洋环境及资源态势,国人应高度警觉,尤其是渤海污染呈上升趋势,以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为主的大量污染,将可能使渤海沦为“死海”、“空海”惨境。渤海由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等组成,面积7.8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3784公里,有大小港口100多个,它作为我国唯一的内海,目前应紧急进行保护和整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采取生态性的优化和治理手段,使其整体生态环境得以有效恢复。
“海底森林”将能使海洋“碧水清波”
长岛吸取栉孔扇贝死亡的惨痛教训,探索实施“海底森林”工程,从单一生物品种的研究,转向区域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非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的研究,建立起最佳区域性生态立体海水养殖环境。据山东省海洋与渔业部门调查,通过推行长岛“海底森林”等海洋环境修复措施,全省的渔业资源衰退和水生生物多样性减少势头得到缓解,物种濒危程度加剧趋势有所遏制,生态退化的水域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海洋经济专家、中国海洋渔业协会副会长姜清春介绍,“海底森林”是投放人工鱼礁后的海底环境一个形象称呼,具体就是利用海洋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采取海底投石、裙带菜半人工采苗、海带育苗、保护海底藻类资源等颔技术在岛礁周围潮间带、潮下带造成海底藻类“森林长廊”,并实行立体生态养殖模式,上层养殖海带等藻类,中层挂养虾夷扇贝、栉孔扇贝等贝类,底层播养海参、鲍鱼等海珍品,上中下水层综合利用、多品种海珍立体共存,各养殖品种代谢物在生长过程中相互利用,组成一条完整生态“食物链”,从而形成具有自我维持能力的生态环境系统。长岛民宿
这样做,一方面,“海底森林”可以直接为海胆、鲍鱼、海参和鱼类等海珍品提供索饵、繁殖、生长等栖息场所。繁多的海藻能形成包括垂直层在内的三维环境,抵抗风浪,使水域形成一个平静水域环境,成为许多生物的“避难所”和“安乐窝”。海藻以碎屑形式进入生态系统,成为贝鱼类等滤食性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海藻也同时有效分解吸收各种贝鱼的排泄物和分泌物。另一方面,“海底森林”能充分体现上中下水层综合利用及动植物的结构互补关系。上层养殖的藻类释放氧气供给中层养殖的贝类,并为底层养殖的海珍品提供饵料,中层贝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和排泄物又可供养上层的藻类,各养殖品种的代谢物在生长过程中相互利用,这样既提高了复养指数,也避免了海水富营养化,保证了近海海水质量,有效缓解了因海洋环境不良带来的生物多样性减少的急难。
据调查,近年长岛旅游提出实施了营造100万亩“海底森林”和建立100万亩生态养殖基地“两个百万”工程,2008年长岛“海底森林”和生态养殖规模分别达到40万亩和60万亩,水产品产值同比增长29%,在海底栽植海带、裙带菜等藻类70亿株,辖区32个岛屿的146公里海岸线恢复了原始生态风貌,周围海域保持国家一类海水标准,各功能海区水质达标率100%,生物资源再生率30%以上,养殖品种由过去单一的栉孔扇贝增加到鲍鱼、海参、海胆、扇贝、海带和鱼类等7大品种。今后5年,长岛还将建设60万亩“海带森林”长岛民宿网和40万亩生态养殖基地,打造国家级生态渔业示范区。
同时,山东长岛利用“海底森林”形成的良好海洋生态环境,加快砣矶岛、大钦岛、小钦岛、南隍城岛和北隍城岛“北五岛”现代生态渔业进程,打造国家级水产科技创新平台,已建起10万亩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海参、鲍鱼和贝鱼类生物种子工程中心。大钦岛利用“海底森林”创新扇贝深水吊泡、海带一绳双挂、海珍品立体化养殖、海水健康养殖等生产技术养殖水深由15米延伸到30多米,海区已经由离岸1800米拓展到离岸5400米。南隍城岛养殖一场借助“海底森林”,在130亩贝藻兼养海区上创收360多万元, 长岛农家乐 亩均收入2.8万元,创出海区单位面积生产效益比常规增加5倍多的生态养殖高效纪录。
2008年8月,长岛“海底森林”海洋生物工程通过了山东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组验收,评价长岛实行“海底森林”是在高层次生态平衡的基础上,达到获取最大财富目的的生产方式。长岛并在近期获得“首批中国绿色名县”和“全国首批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
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李乃胜说:“长岛‘海底森林’海洋生物科技创新,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是国家沿海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水生态养殖发展的成功范例,其引领性经验成果应在环渤海乃至全国沿海地区推广。”他介绍,环渤海及黄海北部山东烟台、威海、青岛,辽宁长海,河北秦皇岛以及天津等地借鉴长岛“海底森林”经验,取得了极佳成效,凡是有“海底森林”的海区,海洋环境的质量和各种海珍品的产量都明显好于其他海区,如能既往下去,归还渤海“一湾碧水”大有希望。
更多长岛旅游资讯:长岛民宿点评网 www.yjldp.com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