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去过许多城市和国家,但这一篇游记,是最特别的,因为写它是带着很深的感情的,献给我的家乡——青岛。这是一座当初由德国人规划的城市,两度由德国侵占,两度由日本侵占,后来又成为美军在二战时的一个海军基地,一个多世纪以来,几多风雨,造就了现在这个充满风韵与陈年旧事的样子。遗憾的是,在历次旧城改造中,这个城市最具有辨识度,也最能让许多外来客魂牵梦绕的地方,永久的成了回忆。还有许多美好,在将来或许也将被遗失,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笔直的街道,毫无特色的现代雕塑以及那已经不再天然的海岸线。所以,这篇游记也是献给我唯一的故乡的纪念。
也欢迎大家去看我的赤足游记之布拉格和罗马,其他国家和城市的游记也即将发出。也欢迎各位在新浪微博和我交流:宁乐熙。公共微信:chizuxing,可扫描二维码加入:
我的心愿是赤足走遍我想去的地方,这一年来我特别感谢这双为我受尽苦头的脚。
建议第一次来青岛的朋友,可以循着我的图片的线索,去寻觅这个城市最具特点,最本质的东西。旅行的起点可以从青岛火车站开始,这个火车站也是德国人修建,可惜现在的火车站是重建的,已经不再具备之前的神韵,因此就不贴照片了。火车站对面也是一个非常漂亮的金顶德式建筑,现在已成为许多餐馆的所在地。
这一个是青岛市公安局,仍然用的是当时的建筑,这些建筑大约都是在100年前建的
真正的老青岛人生活节奏很慢,也不怎么求上进,小富即安,平时闲来无事散散步、遛遛鸟,就是典型的青岛中老年人的生活。
沿着附近上下起伏的小路溜达到中山路,这是条百年老街,几十年前曾是青岛商业最发达的区域,但随着东部新区的崛起,中山路的辉煌已彻底成了过去。中山路西面那条街,曾是青岛的金融中心,在二三十年代时是许多银行和当铺所在地。这座建筑现在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青岛分行,古老的铜门亦然透出当年的气息。
高高的钟楼,现在已成为市南区的社区医院。
肥城路,顶端就是著名的圣弥艾尔大教堂,曾经是中国最大的祝圣教堂。肥城路是一条石板路,由青岛本地产的花岗岩铺设而成,也是一条百年老路,两侧都是百年老宅,可惜的是照片右侧的那些经典建筑都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仿欧式建筑。我小时候曾在这里上幼儿园,是一所教会幼儿园,至今仍对幼儿园的红色木质地板和漂亮的木质楼梯印象深刻,可现在已成为永远的回忆。
这座城市,每日都在上演着古典与现代激烈冲突的双城记。读过我的布拉格游记的朋友们一定还记得布拉格那满城的红色房顶,狭窄而弯曲的街巷,已成为欧洲城市经典中的经典,而当年的青岛丝毫不逊色,只是现在的青岛,乃至其他中国城市,在“现代化”面前,一个城市的精神脉络难道就那么容易切断,消失与崛起每天都在继续,不知何时,我们头脑中那片美好的回忆就将彻底消失。
在上图中,远处高耸的百盛大厦,让这些古旧的城市记忆成了弱势群体。该高兴还是悲哀?一个城市如同一个人,如果都成了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没了自己的记忆,那即便成为一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又有谁会尊重它?
红色的砖墙,僻静的院落,慵懒的人们,晒着太阳,与世无争。
如今的天主教堂,已经成了婚纱拍摄圣地。
这些建筑,都是当年教会的属地。
一个城市如同一个人,是否光鲜亮丽并不重要,关键是否有质感。
记得我小学同学家就住在这边的房子里
老式的邮筒
德县路上的老房子。青岛的这种老宅子里多种有竹子和紫藤,夏天的时候德县路的紫藤香气四溢,夜凉如水,很是迷人
红屋顶的木质老房子
市南区税务局,这房子很有童话气质
市南区法院,原德国法院
原德国胶澳总督府,纯花岗岩砌成
总督府旁边的石阶
青岛老城区的街道都是依山而建的,体现了德国人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的原则,不象某些国家的城市建设完全靠炸山开路。因此青岛的道路多数都是高低起伏的弯道,很少见到自行车。
红屋顶,黄色的墙,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闪
这墙上挂满了爬山虎,夏天的时候可漂亮了
观海路周边的一大片老宅子都建在山坡上,采光很好,家家户户种有竹子和各式花朵。
这一片经常有剧组在拍摄,历史上也有许多文人骚客比如臧克家等都住这附近
家家户户都是高墙大院,高高的阶梯,每天这样回家也是锻炼身体了
孤独的仙人球
墙头的迎春花。青岛的春天来的很晚,4月初仍然很冷
这院子里的松树很像罗马的感觉
黄岛路,这里有个百年的老集市,一直延伸到四方路和平度路。有各种老字号的店,平度路还有个永安大戏院,可惜都已经消失了,而且这个石板路的黄岛路也即将消失。
百年集市,黄岛路。
也许会有人觉得这是腐朽的标志,但是如果这些都没有了,那这座城市还有什么记忆可言呢
去往观海山的路上,一户人家院子里的松狮,连续两年来这里碰到它了,也算是一种缘分。
可爱的小宝贝
观海山,原本是德国人和日本人的高尔夫球场,后来成为了观海平台,但由于种树太密集,加之中山路建了许多高楼,使这里已经不再是俯瞰老城区的最佳地点了
红屋顶掩映中的基督教堂一角。
这个陡峭的阶梯是我上初中时每天都经过的地方,旁边的墙壁都是花岗岩砌的,可惜新修的暖气管道破坏了观瞻
望火楼,原是百年前观察火情的地方,差一点在旧城改造中拆除,后来在抗议声中保留了下来。
有趣的涂鸦,看到了这拨孩子,就看到了这座城市的未来
庭院深深深几许
红砖墙的教堂
这个红色的教堂叫圣保罗教堂,风格独特且有浓烈的中世纪感觉,但是一般游客很少找到
依山而建的老城区
红砖墙,红屋顶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江苏路基督教堂,许多电影和电视剧中都出现过这里
树木掩映中的尖顶建筑
教堂上的时钟
这当年的牧师宅第,现在已经成为交通执法了,瞧那上面的国徽
江苏路小学,建于1901年
江苏路周边的老宅
法桐是青岛老城区最常见的行道树,由于路窄树多,所以到夏天的时候马路几乎完全被绿叶遮盖,从高处看下来几乎看不到路
围墙里的安静院落
江苏路与太平路交界处的老宅子
天后宫,在南方叫妈祖庙,是为了祈求出海的渔民平安的。在19世纪90年代青岛开埠之前,青岛只是一个小渔村,只有几十户人家
这个古堡式建筑,是德国监狱,内有水牢
肠衣厂旁边的幼儿园,也是一栋优秀的建筑
这是从信号山上拍的迎宾馆,纯花岗岩建造。始建于1905年,1908年正式竣工使用。主楼高4层,附楼高4层,是当时占领青岛的德国提督官邸,故名之总督官邸,俗称“提督府”。它由德国建筑师拉查鲁维茨设计。迎宾馆是一座典型的欧洲古堡式建筑,是德国威廉时代的典型建筑式样与青年风格派手法相结合的欧式建筑。内部布局典雅华贵,气派不凡,置身其中可享受到浓郁的欧洲宫廷气氛,迎宾馆又是一座博物馆,收藏着东西各国的稀世珍品。据说当年德国总督因建造这座奢华的私人宅邸还受到议会的弹劾。
信号山的旋转观景平台是俯瞰老城区的最佳位置之一,可惜窗户的颜色有点干扰。看这红屋顶和弯曲狭窄的街道有没有点布拉格的味道?
雾霭中的红瓦
信号山(伏龙山)下的高墙大院,现在也是政府机构了
恒山路青年旅舍,位置极为僻静优越,周围都是弯曲纵横的小巷子。这家青旅也是用老宅子改造成的,内有咖啡馆和漂亮的院落
这种形状的建筑以前在青岛老城区比较多见,现在比较少了,有一种说法是炮楼
原来遍布老城区的石板路,现在越来越少了
这种房子外面看虽然破旧,但采光和通风很好,冬暖夏凉,又很安静
老舍故居。老舍先生在国立山东大学(现在的中国海洋大学,并非现在的山东大学)任职时曾居住于此,并在该寓所完成了《骆驼祥子》
青岛民俗博物馆,位于大学路,是一个中西合璧的建筑,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规模宏大,外有红墙。
从大学路信号山与迎宾馆。红色球状建筑就是旋转观景平台。
著名的中国海洋大学老校区就在大学路与鱼山路附近,这里依山傍海,红瓦绿树,景色宜人。海洋大学老校区校舍曾是德国水军兵营。
这是海洋大学门口的“美女”,穿着很凉爽,与当时凛冽的寒风形成强烈反差
“美女”在看书,时不时的抬头做冥思状
花枝舒展,甚是妖娆
海洋大学的篮球场,夹在信号山与八关山之间,夏天的时候,绿树成荫,可惜现在树叶还没长出来
海大校园
主楼掩映在苍松翠柏当中
校门口的鱼山路,这里坡度大,弯道急,但青岛的司机都是高手,车速普遍很快
鱼山路的老房子,典型的牌匾结构
原国立山东大学(20世纪三十年代)教职工宿舍,位于小鱼山下。现在这里的房子寸土寸金
小鱼山位于青岛市南区鱼山路和福山路交会处,南临汇泉湾,北有八关山,海拔6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山上建筑因势谋景,借景造型,围绕“海”的主题,突出“鱼”的特色,将亭台廊阁有机结合起来使自然美、建筑美与艺术美融为一体。山顶主要建筑名观潮阁,三层八角,高18米,与前海栈桥的回澜阁遥相呼应。阁下有碧波亭和拥翠亭,匾额均为艺术大师吴作人所题。东南角有顺山势而建的飘台式三层茶室,供游人小憩或极目海天。
梧桐树影中的观潮阁
鱼山路看汇泉湾
青岛是个不大的城市,老城区格调独特,适合拍照的地方众多,建议大家千万不要跟团,一定要抽空独自在老街里走一走,或沿着木栈道漫步,经常会有峰回路转的感觉。
小鱼山下的老别墅
满墙的连翘
依山势而建的房子,现在是一家派出所。青岛的路由于坡道多,弯道多,所以房子也很少有正南正北的,
青岛人也不分东南西北,只说上下左右。
第一海水浴场对面的建筑,这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栋。另外,不远处的汇泉广场草坪有一百年历史了,让青岛山,中山公园和汇泉广场连成一片绿色,其中有许多茂密的水杉林,曾被许多国外的园林师誉为经典,可惜现在修地铁把这片给破坏了
沿着第一海水浴场向东,就是著名的海滨木栈道,全长40公里,一直到石老人。青岛海岸线非常曲折,海滨景色堪比墨尔本,找个闲暇的充满阳光的一天,赤足沿着木栈道徒步,可领略一种中国城市难得的异域风情。这段木栈道附近就是著名的八大关景区,这里是当年各国租界的使馆区,有各式建筑风格,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八大关内有各国国花,还有美丽的园林,春天开花的时候是最佳的游览时节
臭美一张,呵呵
木栈道上散步的凶悍狗狗
木栈道边上的老房子
墙里的这个红顶建筑,就是一代影后胡蝶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拍摄《劫后桃花》(洪深导演)的地方。
如今的八大关,已成为婚纱摄影圣地
木栈道的夕阳
这是个私人帆船训练基地,据说一艘帆船一年的养护费不菲
夕阳下的大海
这片海是我中学时常来散心的地方,上大学乃至后来工作后,就极少有机会来这里了。这是今年春节前回家时特地来坐坐。02,03年是我的一个转折点,因为我决心放弃稳定的工作,开始漂泊的旅行生活。
这片周围都是礁石与石柱的浴场,就是第二海水浴场,位于八大关,是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莅临青岛时最喜欢去的游泳场地
这条安静的小巷右侧的建筑就是著名的公主楼。坐落于居庸关路16号,小楼由一座尖塔与不规则斜顶屋组成,南部有方型平台;就像是童话故事中的常有的模样,精巧可爱。公主楼建造于20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占地近千平方米,建筑面积721.98平方米。据说此楼是当时驻青岛丹麦总领事为丹麦公主建筑的别墅,准备丹麦公主来青岛避暑时居住,实际上丹麦公主并没有来过,但“公主楼”的名字却传开了。
(上面两张照片是两个不同时间拍的,这张是过年前拍的)
八大关的小路(也是之前拍的,现在皮肤没这么白)
这条路是我最喜欢的,非常狭长,两旁都是松柏,外面是草坪和湖水
华灯初上的八大关
八大关的每一个院子都有独特的故事,让人不禁对20世纪初的青岛有很多遐想。
画钢笔画的
路上的小可爱们
骑行的台湾同胞。不过青岛满是山路和弯道,骑行实属不易,好在城市并不大
木栈道上的一间小木屋,现在是一家咖啡厅,名为“一杯沧海”
阴雨天的木栈道与晴天是截然不同的感觉,有一种旧日回忆的风韵
太平角是八大关的一部分,现在那里的老房子大都属于军队所有
太平角的路
水杉林深处的老房子,现在是军营
八大关不同院落里的老房子,形态各异,设计师们绞尽脑汁体现出各式风格,座座老屋争奇斗艳
八大关里树林、花园和草坪众多,是休憩的绝佳场所,总能找到没有人的幽静之处
下面这栋古堡式建筑就是著名的花石楼。
花石楼背靠八大关,面临第二海水浴场,风景独特,环境优美。 建于1930年,外墙由花岗岩石砌筑,塔楼顶部为雉堞式女儿墙。花石楼是一幢融合了西方多种建筑艺术风格的欧洲古堡式建筑,既有希腊和罗马式风格,又有哥特式建筑特色。建于临海岸岬角部位,地势突兀,三面临海,气势恢宏。
解放前蒋介石曾居于此,特务头子戴笠及当时的电影红星白光来青岛时也在这里住过。解放后,花石楼成为接待中外贵宾的馆舍,门牌号为黄海路18号。党和国家领导人董必武、陈毅等都曾在此下榻。陈毅元帅第一次到青岛时就住在花石楼,对青岛留有极深的印象。他说,“五四”运动时就知道中国有个青岛,解放战争时期在山东打了许多年的仗,终于来到了青岛。他还借来《胶澳志》,详细阅读了青岛的历史,并写下了长诗《初游青岛》。花石楼与影视艺术也结下了不解之缘,电影《神圣的使命》、《白雾街凶杀案》、《总统行动》等都是在这里拍摄的内景和外景。
花石楼东南面有一片高大的红褐色礁石,是观海的绝佳位置,不过不熟悉潮水涨落的同学不要轻易过去,每年都会出现因涨潮来不及撤出的人
不要轻易模仿楼主,没有多年赤脚功力的人是根本无法应付这么锋利的石头的
凭海临风,这里也是坐禅的绝佳环境。我打坐的姿势就是双跏趺座,双脚心,掌心,头顶“五心朝天”,是冥想的最佳姿势。注意双腿都搭在另一条腿的上方,柔韧性不好的同学不要强力模仿,容易受伤
坐在这片礁石上看岸上的红瓦
花石楼
老城区与东部新城区的“双城记”
斜阳无限,无奈只一息间灿烂。
偶遇一只宝贝
故乡的老街和老房子,掺杂着咸咸的海风,永远是我这个常年漂泊在异乡的人心中不变的梦境
再次欢迎大家加入赤足旅行公共微信:chizuxing,希望我们能一同赤足出行
未完待续。。。
请访问 》》青岛旅游攻略 http://www.yjldp.com/article-list-catid-22.html
请访问 》》青岛旅游景点 http://www.yjldp.com/article-list-catid-24.html
青岛周边游推荐:山东长岛(独立海岛)
体验长岛渔家海岛风情
收录山东长岛众多优秀渔家
所有信息均实地认证审核 可放心预订!
点击链接 >>> http://www.yjldp.com 长岛渔家乐名录